没有国美的日子是独孤求败的日子,传统巨头苏宁静静地看着国美没落,却没有发现旁边的京东与阿里也在静静看着苏宁。 从传统商贸到现代零售战场是国美、苏宁的主战场,那个年代还有叫永乐、大中、百思买等巨头。黄光裕出事,百思买退出中国,不是市场迎来集中度,反而是实体零售的整体下滑的体现。 赛道之争 2011年,百思买退出中国,原本面临外资威胁的警报在家电连锁行业解除。作为国内家电巨头的假想敌,苏宁一直防着;国美上海分公司一直不敢装入上市公司,以方便发动价格战。百思买在美国却受到亚马逊的冲击,攘外必先安内,让百思买主动撤离中国区,还有欧洲战区。当然那时候百思买手上还持有五星电器。 苏宁对赛道的判断是电商暂时不会对实体构成威胁,现代零售赛道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覆盖。苏宁失去了进军电商的先手,中小股东嗷嗷的呼声,没有引发苏宁的重视。这为后来苏宁烧钱抢份额埋下了伏笔。 百思买的美国危机不是仅限美国的危机,2012年电商冲击蔓延至中国,苏宁开始感受到一阵咄咄逼人的寒气。 2013年苏宁开启转型,从苏宁电器跨进苏宁云商。因为京城出现一家叫京东的公司已经对苏宁产生威胁。 京东采用不到10个点的毛利对抗接近20个点毛利的苏宁,以亏损换市场份额非常明显。苏宁把线上线下一起拖入与京东烧钱的大战中,从此苏宁毛利再也没有爬起来过,扣非利润惨不忍睹,依靠出售资产保壳。 这场战役被直接震出局的不是京东,不是苏宁,而是百思买最后的那点根基。2014年百思买旗下五星电器被抛售,百思买再也玩不起,彻底出局。 苏宁在电商流量成本高位入局,为了获得线下份额的代价远超电商。2014年开始,开启年年变卖资产之路。 苏宁全力押宝电商业务赛道之际,市场流量走向并未完全按照苏宁预期的走法,相反,是一条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走势。 2015年,一家叫拼多多的企业悄然成立。2016年拼多多开始崭露头角。同年,X博士的一篇《底层物语》更是揭露了一个叫快手的神秘组织。下沉赛道井喷已经完全摁不住,底层大爆发。 苏宁在流量风暴来临之前无视,十字路口选择跟风阿里。 新零售试错的痛 2016年11月,位于浙江海边港口城市一家叫三江购物的公司,冲击了国人的视野。它通过一招叫新零售的掌法打遍A股无敌手,一时威震江湖。 阿里在赛道的选择以深耕一、二线渗透率为主,后期再挥师下探。对于下沉市场,阿里觉得风口未到,坐实基本盘才是正道。 苏宁此时选择重仓跟进新零售,阿里有盒马鲜生,苏宁有苏鲜生;阿里有银泰、大润发,苏宁有万达百货、家乐福。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零售试错的痛,同时是苏宁试错的痛,以至于有人把当初那场新零售实验称为被阿里带进坑里。 2018年1月,苏宁云商化身苏宁易购,线上线下新零售一体化战略定调。苏宁反向加快一、二线城市线下布局。 2017年收购天天快递补物流短板;2018年收购迪亚天天,进行小店密集布点;2019年收购万达百货、家乐福中国,进入大店仓时代。 终究过于烧钱,逆风行驶,使得苏宁元气大伤。 一二线城市的线下流量成本并不低,重资产投入对于资金极度饥渴。风口的拼多多、快手已经轻松起飞,浪啊浪。 基于到店触达转化的模式被快速弱化,新增线下网点并非客流增量的最优方法。 反而是线上多渠道触达处于增量爆发期,拼多多的下沉电商,小红书为首的社交媒体触达,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触达等等。苏宁发力的一众线下渠道只是为其巩固了一二线市场份额,但线下增量的快速下滑,使得苏宁这种玩法成本代价过高,连连拖累苏宁业绩。 苏宁还是固守赖以成名的现代零售打法,殊不知,逐步成为消费主流的新生代是数字化一代,他们从小就是玩手机长大的。这批人可能没听过欧莱雅,却对小红书里面莫名其妙的的杂牌充满兴趣,甚至赋予新国货标签。以布局线下场景的苏宁,逐步沦为新生代眼中的非主流。 2019年,苏宁扣非利润直接进入谷底,此时各种传言开始出没。 2020年,对于苏宁是个双刃剑,又是一个选择的时间窗口。 年初,家乐福、小店等板块迎来风口,线下超市凭借区域店仓优势,迅速起风。 疫情导致生活半径缩短,社区消费集中在区域释放,众多玩家只能眼馋。家乐福享受到流量红利。但苏宁还有很多业态则因疫情面临场景约束。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逻辑在2020年被打通,几乎所有玩家同步看到,多渠道触达,多渠道消费,到店、到家取货,新零售路径重来没有如此清晰过。 苏宁开始改造触达模式、改造物流仓储、改造配送,可惜在风口之前债务承压。 赛道对了,融资补血是苏宁必选之路,当众多玩家挤入赛道,血拼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