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WEBSITE

那些渐行渐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怎么去传承?

前言: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花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中国实业志》记载,花炮"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

 

清晰记得去年正月十五晚上,路过一个小广场,遇见有人在燃放烟花,是的只有一个老者在放烟花。孩提时,每当看见燃放烟花爆竹,甭提多高兴,总是围着转啊转,那时候燃放的人还是挺多的。而当时,竟然没有一个观众,但老者却依然在放烟花,孤独地坚守。当时我有些失落,心想如果他以后不放了,这个地方还能看到烟花吗?

风俗习惯的传承是世代相传的,上一代人怎么做,就会教下一代人怎么做,爷爷传给爸爸,爸爸传给儿子。而商业性的文化,是要带来经济效益才有人肯干,没有人会自掏腰包去表演。

而今日,精神娱乐的多样性,加上社会节奏的加快,到处禁放,许多传统文化被冲淡,被人遗忘在城市的角落,甚至荡然无存。诸如皮影戏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这些传统古老的技艺,如果找不到人来传承接班;如果相关部门一直打压,也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安全与效益似乎已成为花炮业中不可兼得的“两难”。随着近年来行业几起安全事故的接连出现,河南、山西等地实行全域禁放,甚至许多传统烟花大省也提出要在数年内退出烟花爆竹生产领域。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对燃放烟花爆竹的情感越来越淡化。那么传承之路应该怎么走呢?古老的花炮行业难道走到了尽头?

其实在全国很多地方,还有一种观念,花炮作为一种欢乐、吉祥的文化象征,没有任何其他物件可以取代,市场潜力巨大。

1、乡村振兴计划,是当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是否可以在乡村旅游中,加入燃放烟花爆竹的表演,傍上休闲旅游的名头,让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传承下去,既可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又能增加旅游收入,还能给游客带来平时难以遇见视觉享受,可谓是一举多得。

2、利用互联网作为载体,例如当红的美拍、抖音、快手等,借助小视频传播传统文化,迎合当今人们对于信息碎片化的需求,快节奏的生活娱乐方式。

3、可以进行创新发展。譬如前几天,看到有人用西米做粽子,这样既不会油腻,也不影响口感,还能欢快地吃粽子。如今都是城镇化,可以燃放城镇烟花避免安全隐患,这样也能找到那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情感寄托。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真心希望这些古老朴素的文化遗产,永远不会消失。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底部logo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甲1号B座16层           

电       话:秘书处 010-59338559  010-59338467            

邮       箱:chinariza@126.com

这是描述信息

公众号二维码

这是描述信息

官网二维码

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